第800章 学派的兴亡
作品:《文唐》 王堂三人越是了解书院就越是喜欢这里,对创建了这一切的岳山更是佩服不已。
尤其是王堂,读过格物学简介之后才知道,原来这门学问并不是简单的工匠技术,而是如此的深奥如此的精彩。
万物之理、万物变化、生物学科……都是以前他无法想象的知识体系。
对格物研究越深他就越沉迷其中,如果说之前他只是为了研究抽水机才动了学格物的心思,那现在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门学问。
之后他又找出了物理、化学、生物三门科学的入门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上面的知识。
对此廉生虹和李路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他们也才刚认识不久,有些话不适合说。
不过在了解到格物学一样可以去博物院做官之后,他们放下了心中的担忧。想研究就去研究吧,大不了将来考博物院的官身。
但三人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格物院岂是说去就能去的?
一周后新一期的渭水学报发表,二十多万份报纸随着商船运往全国各地,同时起运的还有岳山的新书。
《学派的兴亡》?
作为书院的学生,王堂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一步买到了这本书。
岳山正在写一本新书,这个消息两三年前就已经传扬出去,成为读书人最关心的事情,连远在他方的王堂、廉生虹都知道。
拖了这么多年终于发表,他们自然第一时间就买回来拜读。
结果越看越是惊讶,看到一半就冷汗直流再也不敢继续往下读。
“这……这……院长真本书也太……太……”他想说太扯淡了,只是‘太’了半天也没敢把话说出来。
“文学界又要乱了。”李路道。
“何止,搞不好天下都要乱了。”王堂惊恐的道。
“那你觉得院长说的对吗?”李路忽然问道。
“怎么可能?这完全就是胡……胡……”廉生虹犹如被踩了尾巴,跳起来反驳,不过‘扯’始终没敢出口。
“你想说什么。”王堂警惕的看着他道。
李路摇摇头道:“你们心中成见太深,自己好好想想吧。”
这一刻廉生虹和王堂觉得这个刚认识的小老弟好陌生,但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本书上的内容。
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一闭眼睛出现的都是那本书的影子。
两人同时从床上坐起,相互看了一眼什么话都没说,默默的起身重新拿起那部书接着往下看。
不只是他们两个人,此时天下间正有无数的人和他们怀着同样的心思。
对《学派的兴亡》视为歪理邪说,但又深深的被它提出的观点所吸引,欲罢不能。
王绩也在接着灯火翻阅这本书。
他是这部书的第二个读者——至于第一个,自然是李丽质。
看完这部书之后他沉默了许久,也犹豫了许久,他不知道该支持岳山发表这部书,还是继续把这部书藏起来。
他猜到了这部书的内容会惊世骇俗,但没想到会如此的具有颠覆性。可以说,对原本百家争鸣学派纷争进行了根本上的颠覆。
这本书一旦发表,不是新学派分裂这么简单,而是挖个坑把新学和古学派一起给埋了,然后在它们的坟墓上重新建立一个学说。
搞不好是会被群起而攻之,身败名裂的。
但思考过后他还是决定同意发表,因为他觉得这部书写的是正确的。
之后他就暂时放下了正在编写的《德道经注》,仔细研读这部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这已经是第七遍了,可每读一遍还是觉得有大收获。
“师父,您该休息了。”欧阳通过来催促道。
“时间还早,我再看一会儿。”王绩说道。
“不行,您睡眠本来就不好,再晚睡就更睡不好了。”欧阳通并没有退让,坚持道。
“你这孩子,敢忤逆师命吗?”王绩气道。
欧阳通一点都不害怕,笑道:“院长说了,您要是不按时休息他就把你的书全给拉走,让你十天半个月都看不到。”
“我看你们谁敢。”王绩大声道。
“师父您就别气了,气大伤身,到时候吃药受罪的还是您自己。”欧阳通走过去把他手上的书合起来道。
王绩虽然表面很气,心中却很受用,假装不乐意实际上手已经离开了书本,然后被欧阳通搀着站起来。
走了两步之后突然叹道:“翠岚的新书你看了吧,有什么敢想?”
欧阳通想了一下说道:“敢想吗?果然不愧是院长,除了他没人敢这么写。”
王绩道:“不是不敢,是想不到啊。神仙子弟,神仙子弟,呵呵……所思所想果然都和我们不一样啊。”
“我们还在研究圣人的思想,他已经开始研究圣人为什么会这么想了。”
曲阜县公府。
白发苍苍的孔颖达也在翻阅着这本书,从书角的折叠程度就能看出他不是第一遍翻看了。
而他对这部书的态度就更加复杂了,身为孔子的嫡系子孙自然不想看到祖先的声誉和学说受到一点点的质疑。
然而身为一带大家,他也更清楚自己应该坚持什么。
而且这部书虽然取消了孔子身上的一些神秘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衬托了他个人的伟大。
因为在这部书里岳山对儒家学说诞生的基础进行了另类的解答:
孔子出身士大夫阶层,他的思想是基于周朝士大夫礼仪制定的,代表的是士大夫阶级。这对儒家和孔子的思想来说都堪称是一种贬低。
但同时岳山又肯定了孔子的成就,甚至狠狠的鼓吹了孔子。
虽然孔子是在士大夫礼仪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说,但并不是照搬的,而是做出了突破。
比如有教无类向天下人传授学问,正式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让黔首也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他的学问不再是继承周公或者某个人,而是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经历、所思总结出来的,完全是他个人的成就。
不只是对孔子,岳山在这本书里对百家思想都做了全新的颠覆性的解读。
随着人口增多土地开发,周朝的宗法制度已经无法统治天下,整个国家四分五裂互相争战。
就形成了《庄子·盗跖》中所言的‘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爆寡’的局面。
面对诸侯混战造成的深重灾难,产生了两种思潮:入世和出世。
儒家和道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最先提出完整的成体系思想的就是老子和孔子两人,其他的百家思想都是在他们的基础上产生的。
老子也是士大夫出身,掌管周朝的图书馆,阅读量非常丰富。他认为现在的混乱就是周朝制度引起的,所以主张恢复更早时期的制度。
再结合出世的思想创建了道家学派。
孔子是士大夫,更希望恢复西周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入世思想进行改良创建了儒家制度。
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取消了老子和孔子两个人身上的‘天命感’,但也更凸显出两人的伟大。
面对乱世别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寻找出路,并且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比所谓的‘天命’更加伟大。
随着三家分晋五国相王,春秋时期结束战国到来。
但这也意味着西周的宗法制度彻底瓦解,然而新的宗法制度依然未能建立起来。
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这其中最优秀的就是墨家和法家。
以前这个世界的主角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其他人都只能随波逐流。
战国时期旧的宗法制度瓦解,新的宗法体系未能建立,统治者对国家的掌控能力下降。
手工业者和自耕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有了更加独立的政治地位。
面对残酷的诸侯混战,他们开始思考结束乱世保全自己的道路。
但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原本的宗法体系中去,因为在原本的宗法体系里他们只是附庸。
好不容易获得了独立的政治地位,怎么可能愿意重新回到过去?
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复古的想法,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墨子是手工者出身,学习了儒家思想,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兼爱思想——就是希望在保持现有政治格局的情况结束战争。
这样战争结束了,他们也能保持政治地位,两全其美。
而法家更进一步,不仅抛弃了复古的想法,还抛弃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上的努力。
在他们看来旧的制度已经证明是无用,那必须要全面推倒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宗法制度。
在他们看来只有,只有秩序才能解决混乱,只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恢复秩序,只有集中权力才能集中力量。
于是就提出废除封建制,推行中央集权制,但只有法才能让权力集中。
所以《韩非子·心度》说:
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
故法者,王之本也。
刑者,爱之自也。
其他的诸子百家诞生的原因也多是源于相似的原因,受到其他学说的影响——主要是受道儒的影响,再结合自己的阶级提出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
而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道家的人很看不起法家,以庄子为最,认为儒家不过是伪君子。
然而事实上儒道两家才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全面的两个学说,说一句儒道不分家。
兵家就吸收了道家的思想。
法家脱胎于儒家,又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篇中来讲述。
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小诸侯国逐渐被灭亡,大国借鉴诸子百家的思想率先在国内建立起了新的宗法制度。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在自己的国土上全面推行法家的思想。
废除士大夫贵族阶层和君主共同治理国家的局面,正式推行官僚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政治体系,推行新的法律体系,新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
而法家也是第一个成功实践了自己学说的学派。
随着诸侯国的消亡,其他学说逐渐失去了实践的机会,这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生存空间。
等秦国统一天下,其他学说彻底丧事了政治地位,开始大批的消亡。阴阳家、农家、杂家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消亡的。
而秦国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宗法制度以及国家统治体系。
这种体系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所以才有百代都行秦政制的说法。
为什么后来儒道重新兴起,而墨家消亡了呢。
因为新的宗法制度下产生的官僚阶层,慢慢的蜕变成了新的士大夫阶级。
他们占据着社会的主流,自然希望自己获得更尊贵的地位和权力。
于是他们就重新把儒家纳入了国家的政治体系,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
汉儒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是孔子的学问了,而是汉朝新兴的士大夫经层重新改造后的产物。
所以古学派所谓的尊古,实际上尊的是汉儒思想,而不是孔子的思想。
道家改头换面以道教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后世的道学家为了方便在民间宣扬学说,也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当年的四大学派只有墨家消亡了,原因是小生产者和自耕农的力量太弱小了。
一旦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国家必然会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让他们失去自由和独立的政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墨家只能消亡。
但消亡的只是‘墨家’这个名字,而不是它们的思想。
实际上墨家思想早已经融入了华夏文明,兼爱的思想我们现在也同样在提倡。
而且墨家的政治诉求是什么?他们希望结束战乱,希望和平的生活,希望自己创造的财富能够保存下来。
新的宗法制度建立,大统一的国家重新产生,他们的政治诉求完成了。
虽然手工业者和自耕农还是会受到欺负剥削,然而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得到了缓解。
而学问向民间的普及,察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也给了他们一丝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墨家也就没有复兴的必要了。
法家的情况更特殊,独尊儒术之后很少有人再提法家,但它的思想消失了吗?
没有。
现有的宗法制度和政治体系就是在法家的基础上建立的。
抹除法家思想就是打破现有的宗法制度让天下重归混乱,没有人希望看到这种局面。
虽然大家不再把法家挂在嘴上,但它已经和整个国家体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不只是法家和墨家,其他的诸子百家虽然消亡了,但他们的学说精髓已经融入了华夏文明并流传下来。
诸子百家是天下的能人志士对前路的探索,是对结束乱世的可行性的思考。
或许很多思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每一种思想都是华夏文明的瑰宝,都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去敬畏的。
站在华夏文明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学派都只是一时的。
适应华夏文明的发展他就是主流,不适应或者完成使命就会被取代消亡。
墨家、农家、阴阳家如此,法家兵家如此,儒家道家亦是如此。
但学派的消亡并不代表它们思想的消亡,它们的思想精华已经融入华夏文明,照亮华夏文明的前路。
必将随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而熠熠生辉。
……
这就是《学派的兴亡》的主要框架,别说实在唐朝,在二十一世纪都算是比较新鲜的说法。
而这种观点在唐朝提出,也必然会引起天下震动。